自动插秧的农业机器人、御风飞行的电动飞机、《流浪地球》里同款外骨骼机器人惊艳亮相,最终全球第一款由中国企业研发并获准上市的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当选“镇馆之宝”,20兆瓦海上半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2吨级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获评“十大项目奖”……
6月15日到6月17日,为期三天的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以下简称上交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办,汇聚了来自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及全国27个省市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带来众多自主研发的创新成果,“新技术、新理念、新创意、新模式”,一场场高科技“盛宴”看得人目不暇接。
作为我国首个以技术作为展示和交易标的的国家级、国际性、综合性展会,展会现场不仅迎来了37925人次的专业观众,还达成合作意向535项。上交会正在成为技术贸易领域展示先进技术、链接创新资源、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上图:本届上交会数字技术展区内首次设立的商用密码板块格外引人关注。
顶尖企业云集“新赛道”
今年7月1日,修订后的《商用密码管理条例》将正式施行,政策“东风”劲吹,让本届上交会数字技术展区内首次设立的商用密码板块格外引人关注。东浩兰生会展集团董事长陈小宏介绍,这一“新赛道”云集了国内顶尖企业,从提供基础密码能力、密码系统到适用于数字经济各种应用场景的软件、系统集成等都被囊括其中,有望成为上交会的一张“新名片”、并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
“商业密码看似很神秘,但跟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银行卡、身份证、手机支付,网上购物、电子支付、个人信息保护等日常生活场景都有密码在保驾护航;物联网、云计算、数字经济等新技术、新业态都与密码紧密融合。”G60商用密码产业基地总经理胡永表介绍到。
“商用密码领域的产业链前端最核心的技术创新,一般都是来自于高校研究所,以及一些大型企业的研发部门,核心技术就是密码算法和协议。”智巡密码上海检测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筝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算法有可能会被破解,就需要研究新形态下的算法。如何让算法更高效,性能更好,这就是密码行业的创新。通过检测机构和安全密码公司的攻防,检测安全漏洞,提升产品性能,来达到整体行业的创新。
专程从无锡赶来的佰倬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常晓红,带着佰倬免改造商用密码方案来参加本届上交会。他们自主研发了具备商用密码产品认证证书(二级安全技术要求)的纯软密码模块,在不改变业务应用、网络架构、存储方式、数据流向的前提下,能实现密码应用的无缝对接,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政务、医疗、运营商等领域。
作为国内网络安全领军企业,天融信则展示了包括服务器密码机、签名验签服务器、网络加密机等十余款产品,可以满足客户多种场景的商用密码应用需求。
另外,天融信还带来了安全合规、全面可靠的密评解决方案,涉及政府、运营商、金融、能源、医疗、教育、交通、制造等行业,搭建商用密码应用测试环境,旨在解决各行业业务系统与商用密码应用融合的各类问题。
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则主要展示了区块链和量子结算。中心承建的新型区块链研究机构,是上海区块链功能型平台的筹建主体,聚焦重大关键产业共性技术,推动重大产品研发与转化,赋能区块链研发企业及区块链应用企业,促进上海的区块链行业应用深入推广;上海软件中心和启科量子共建了“量子软件研究和验证中心”,在量子仿真模拟器的质量模型方面开展相关研究,率先提出一种量子仿真模拟器质量评价模型。
2023年,启科量子推出了国内第一台模块化离子阱量子计算工程机“天算1号”。天算1号是国内首台模块化离子阱量子计算工程机,该工程机标志着我国原子型量子计算机迈出了从关键技术突破、实验室研发、原理样机研制到产品工程化的关键一步。
“今年虽然是第一次参展上交会,但从参展商和观众的热情中,我们真切感受到密码安全作为数字经济底座的作用正日益显现。”上海商用密码行业协会会长单位格尔软件市场总监祝峰介绍说,他们参与建设的上海市政务云密码项目,是国内首个基于信创云环境且大规模投入应用的密码基础设施,已为上海近1500个应用系统、500多万位上海市民提供密码服务。
上图:钛虎机器人自主研发的机器人一体化关键模组,让核心关节模块化,使得各类机器人可以快速被搭建完成。摄影/陈冰
突破“卡脖子”难题
智能机器人展区一直是每届人气最高的板块之一,今年也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最新技术。
第八届上交会服务机器人场景应用标杆企业——点甜网络科技,今年带来了3款自主研发的新款机器人——插秧机、打药机器人、旋耕机,这些机器人在旋耕、畦垄、播种、植保作业上可完全替代人工,全程仅需一名操作人员在电脑端或手机端操作即可。
上海点甜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金春云介绍,目前点甜各类智能机器人在新疆、湖南、江西、浙江、江苏、上海已落地百余台,其中在金山、奉贤就有10余台机器在种植基地或合作社开展种植作业。在纯电动无人驾驶智能农机领域,点甜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通过点甜AI机器人在叮咚买菜廊下基地的应用,综合测算下来亩均机器使用成本是传统农机的1/10,解决了基地用工难、用工贵的问题,下一步将尽快落实采收机器人的使用,那时整个叮咚蔬菜基地只需日常维护人员即可,伴随基地扩大也只需增加设备,不用再担心招人难的问题。”金春云说。
空中出行领域的创新企业——御风未来带来国产电动垂直起降载人飞行器M1的二分之一模型机,成为展会一大亮点。M1是一款拥有20个旋翼的复合翼飞机,使用纯电能源让飞机更安静更安全。5座载人设计,可高效飞行250公里,巡航速度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主要用于解决城市内、城市间的短途空中出行需求。
“前期我们不会进行载人飞行,会先在货运、应急救援等领域里应用先导。所以这并不是一款‘超大号的无人机’,我们对标的功能和使用场景是直升机。”御风未来CEO谢陵向记者解释说,“与直升机非常复杂的机械结构相比,我们的飞行器拥有更多的动力冗余,通过动力的分散,让整个机械结构更加简单,这样的话大大降低了它的制造和维护的成本,也提高了安全性。”
“这款飞机已于今年3月在上海下线,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地面测试,并将于近期实现首飞。”谢陵表示,近些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极具优势,尤其是电池、电机和电控三电技术。“我们利用自己对航空安全的理解,与中国本土供应商合作研发做出满足航空安全需求的三电系统,让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产业的核心供应链留在中国。”
首飞成功后,这款产品将成为我国首架自主研发、全国产化的2吨级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在电动系统、飞控系统、复合材料等三个核心环节全部实现国产化,完成中国企业在全球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赛道“全国产化”的里程碑式突破。在谢陵看来,通过电动化技术改造,我国和欧美国家在航空领域站到了同一起跑线,“这里就有了中国‘弯道超车’的机会”。
在医疗技术展区,不少领军企业带来了突破“卡脖子”的医疗新技术。
作为全球泛血管介入精准诊断领域的领军企业,上海博动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带来了定量血流分数检测仪(QFR),是中国首款获批的国产冠脉功能学FFR产品。
该产品是全球首个且唯一被大型RCT研究证明的影像计算FFR技术,突破欧美的“卡脖子”技术,在国际上首创了基于介入影像的冠心病精准诊断和冠心病介入手术导航。
冠脉CT血流储备分数系统(CT-QFR)则是中国完全自主原创、国际首创产品、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成果,可以基于无创冠脉CTA图像快速计算血流储备分析,无需增加额外检查,在进行有创冠脉血管造影检查之前,对于患者的功能性心肌缺血情况进行评估。
唯迈医疗展示了一款落地式七轴智能平板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极光。在一台小小的设备屏幕上,患者脑血管的三维重建影像和发生病变的血管清晰可见。唯迈医疗市场总监田威告诉记者,这款展品是国产首台获得NMPA和欧盟CE双重认证的DSA,打破了国际品牌垄断,突破了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价格要比进口同类产品低1/3到1/2。
上图:唯迈医疗的产品打破了国际品牌垄断,突破了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摄影/陈冰
DSA设备的边上,是唯迈医疗带来的另一款手术机器人——ETcath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作为一套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它颠覆了传统介入手术过程中介入手术医生需要穿着厚重的铅衣暴露在X射线危害下进行手术的模式。医生无需在手术室内即可完成介入手术,免除X射线危害的同时,医生可以坐在操控室操纵机器人完成手术,减少医生站立时间,防止手术疲倦,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更重要的是,它的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均为国产自研,相关专利数量在手术机器人领域全球领先,是唯一入选中国国家药监局绿色通道的国产介入手术机器人。该机器人还能通过远程操作的方式实现对介入耗材的控制,这也意味着,即便患者处于医疗资源相对紧缺的偏远地区,也能通过远程得到大医院的帮助。
在微创机器人展区,现场观众围绕着一台长着“四只手”的机器人。通过一旁的操作柄,这些手便轻松地拨开花瓣、将花蕊取出。这是模拟医生手术操作端控制机械臂及手术器械进入人体腹腔后治疗的场景。
微创机器人集团常务副总裁兼首席商务官刘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台机器突破了人眼的极限、人手的极限和人脑的极限。伴随着手术视野的多倍放大、器械所模仿术者双’手’大幅缩小,微创伤手术就变得更安全、更灵活、更有效。这台机器是一个革新性的产品,上海微创机器人用了八年的时间研发生产,性能达到了国外产品的水平,而且在某些方面做到一些超越,比如说可以做5G远程手术。”
“3+365天”完善技术贸易
上交会是技术市场各类要素充分融合交流的专业平台,而技术转移专区是展会的核心之一。本届上交会通过电子屏、实物及展板等形式,集中展示国内国际2000余项科技成果和千余项企业创新需求,欢迎参展单位和专业观众来到现场“看榜”“张榜”“揭榜”。而在汇聚技术转移服务方面,上海交易所“MINI交易所”带来确权、确价、互联、金融等特色服务,接待上百名咨询观众,涉及技术资产评估、区域交易市场共建、企业技术质押融资、国际跨境技术贸易等合作意向。
InnoMatch全球供需对接平台反响热烈。平台运营负责人对记者介绍,现在平台的用户已经有6000余位,都是行业里面比较垂直的用户,以及相关的技术经理人,所以这些项目一到平台上来,它就能够在平台上智能匹配,突破线下点对点的局限性,链接全球的资源。“比如说在上海的项目能够对接到在以色列或者新加坡的成果、需求,供需双方在线上通过即时通信、虚拟电话直接进行互联。”
平台还提供了类似淘宝的功能。“逛平台的用户手上可能有很多资源,但是没有直接上传到平台上,一旦他看到了这样的项目,线上用户能够直接向我们方案方投递他的解决方案或者说合作意向。我们后续整合线上人脉资源再结合大数据的能力后,最终可以提升供需对接成功率,实现了科技成果和转化。”
上海市科委数据显示,InnoMatch全球技术供需对接平台自2022年8月上线以来,征集国际国内2500余项企业创新需求,700余项已找到解决方案,意向和正式交易额超过18亿元。
“本届上交会着力深化‘3天展会+365天常年服务’机制,完善技术贸易服务生态。依托上海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现场提供全球技术供需对接服务。由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提供‘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组建‘技术贸易促进服务联盟’,协同10余家境内外技术贸易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常年技术贸易服务机制。”上海市商务委主任朱民说。
“十四五”以来,上海技术贸易发展迅速,技术进出口合同金额年均增速10%,2022年达187.9亿美元,居全国各省市首位。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技术贸易展会,上交会更是聚焦技术贸易重大前沿问题,搭建起高端对话平台,关注技术贸易立法、推动知识产权领域创新改革……为数字贸易开放积极探索“上海方案”。撰稿|陈 冰
标签: